【错误态度不可鉴,在鲁迅先生看来,首先我们要“不管三七二十一,‘拿来!’”

那么,他又是如何阐述“拿来”的呢?

请大家阅读第8~10自然段,思考,第八自然段中的“大宅子”比喻什么?里面一共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?反映的实质是什么?拿来主义者又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?】

楚棠一口气在课件上列出了四个问题,这就导致没有地方放原文,不过问题不大,不少人早已将文章抄了下来,此时正好低头看自己的手抄本。

有了前面的内容作铺垫,其实后面的文段对许多文人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大。

惯常出题的欧阳修浏览完后点了点水镜中的问题,兀自唇角带笑:“既问‘大宅子’喻指何物,下句又明言‘文化遗产’,岂非有提示答案之嫌?”

参与主持科考的梅尧臣同样眼光老辣,当即点头,语带调侃:“看来楚姑娘是位良善的考官。”

答案都送到明面上来了。

很显然,他们已经看出来了,所谓“大宅子”,比喻的就是文化遗产。

当然也有人心存疑惑:“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,那这‘大宅子’难道是说往圣先贤之文化遗产?但前面说的不是异邦文化么?”

“那不是还有说做了女婿换来的么?给异邦人做女婿呗!”旁边的人不以为意道。

“啊赘婿啊.”那人脸露尴尬,显然是难以接受。

晚唐。

陆龟蒙和皮日休读罢纷纷忍俊不禁:“孱头、昏蛋、废物,这鲁迅的当真尖利。”

他们这样说,眼神却是欣赏极了,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篇文章好好揣摩一番,也学学这“匕首”“投枪”似的文风,针砭时弊。

太极宫。

孔颖达语带叹息:“孱头也好,昏蛋也好,废物也罢,究其实俱是糊涂之人,该驳,该斥啊!”

书中常说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,依他看,鲁迅所处的时代也不遑多让。

【我们来看。前面我们讲述的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,所以理所当然的,我们可以确定一点,“拿来”的对象必然是外来文化,只不过迅哥儿在这里把它的范围扩大了一下,将传统文化也纳入了其中,所以这个“大宅子”

章节目录